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西线战场上,一场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急行军正在悄然上演。志愿军第 38 军第 113 师的官兵们背负着全部武器装备和五天的补给,在零下 20℃的严寒中,于 14 小时内在山地中急行军 72.5 公里,抢在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美军第 9 军之前,成功占领三所里和龙源里,切断了敌军的退路。这一壮举不仅为志愿军赢得战役胜利奠定了关键基础,更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。
1950 年 11 月,志愿军西线大反攻的号角吹响。当时,志愿军 6 个军正对美军第 8 集团军形成合围之势:第 38、42 军猛攻德川、宁远的韩军;第 40 军突袭新兴洞的美军;第 50、66、39 军则在多处设伏。整个西线战场如同一张逐渐收紧的大网,而三所里就是这张网口的关键门闩。如果不能及时堵住三所里,美军就可能凭借其机械化优势全身而退,志愿军的合围计划将功亏一篑。
第 113 师接到的命令堪称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:
展开剩余74% 必须在 14 小时内完成穿插任务,实际行军时间更短; 途中遭遇敌军或空袭也不得停留,哪怕只剩一人也要按时到达; 到达后立即投入战斗,誓死阻敌。这项任务的艰巨性不言而喻。三所里位于美军第 9 军撤退的必经之路上,距离 113 师的出发地足有 72.5 公里。而美军第 9 军拥有大量的汽车、坦克等机械化装备,机动能力极强。113 师要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抢在美军之前到达三所里,无异于与时间赛跑,与死神竞速。
与红军长征时飞夺泸定桥的昼夜 240 里相比,第 113 师的实际行军距离超过 200 里(约 100 公里),平均每小时需行进 15 公里。然而,这并非是在平坦的大道上行军,而是在崎岖的山地中穿梭。更艰难的是,官兵们还背负着 30 公斤以上的装备,这远超美军单兵负荷。
在零下 20℃的严寒中,战士们穿着单薄的棉衣,汗水浸透的衣服很快就结了冰。每走一步,都能听到衣服上冰碴碎裂的声音。许多战士的脸上、手上都被冻裂了口子,鲜血直流,但他们顾不上这些,只是一味地向前奔跑。
部队刚经历德川战役,许多战士已经疲惫到了极点。有的战士端着饭碗就昏睡过去,338 团团长朱月清甚至被热粥烫伤都毫无知觉。但即使是这样,当出发的命令下达时,所有战士都立刻振作起来,背起沉重的装备,毅然踏上了征程。
炮兵们的任务更加艰巨。他们要扛着拆卸的 110 门迫击炮、24 门步兵炮翻越雪山。在崎岖的山路上,每一步都异常艰难。有的战士为了抢救滚落的炮管,不慎坠崖牺牲。但他们没有退缩,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这些宝贵的武器装备。
在海拔 1200 米的长安山上,战士们踩着没膝的积雪,有的干脆赤脚前行,被冰棱割得双脚血肉模糊。极度疲劳时,有的战士躺在路中央,让战友踩醒自己继续前进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113 师的官兵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,一步步向着目标前进。
当美军车队还在公路上悠闲行进时,第 113 师的官兵们以惊人的毅力提前 5 分钟抵达了三所里。这短短的 5 分钟,却彻底改写了战局。
刚到达阵地,部队又发现电报中的 “龙泉里” 实为 “龙源里”。军情紧急,113 师立即分兵防守龙源里。面对美 2 师的疯狂突围,战士们用刺刀打退了四次集团冲锋。当英军 27 旅的坦克出现在后方时,弹尽粮绝的志愿军仍死死卡住阵地,没让南北敌军会合。
夜幕降临,溃败的美军丢弃所有重装备逃窜。彭德怀总司令得知这一消息后,激动得含泪写下:“三十八军万岁!”
第 113 师的这次急行军和阻击战,创造了轻步兵行军与防御的双重奇迹。正如美军战史所载:“中国军人穿着胶鞋征服了连坦克都难以通行的山地。”
在这场战役中,第 38 军赢得了 “万岁军” 的威名,永载史册。然而,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倒在雪地上的年轻生命。他们用血肉之躯诠释了什么叫钢铁意志,什么叫爱国主义精神。
这场奇迹般的战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:
坚定的信念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。113 师的官兵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,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保家卫国的信念。 顽强的意志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关键。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,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,超越了人类的生理极限。 团结协作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。在行军和战斗中,官兵们相互扶持,相互帮助,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。70 多年过去了,第 113 师创造的战争奇迹依然被人们传颂。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骄傲,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。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先烈们,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。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,不断克服困难,奋勇前进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
发布于:河北省